前言
中国文化真的是丰富多彩,历史悠久,许多成语背后都有着动人的故事。比如说“东山再起”,这个成语大家应该都不陌生,常常在一些文学作品里用来激励主角,充满了鼓舞人心的力量。
“东山再起”中的“东山”是指位于中国浙江省的东皋山,这个成语的典故源于谢安的故事。谢安是东晋时期的著名政治家和文学家,他曾在东山隐居,后来再次出山为国家服务,成功挽救了危局,因此“东山再起”就成了一个比喻,代表着在经历挫折后重新振作、东山再起的精神。这个成语广泛用于鼓励人们面对困难时不要放弃希望,勇敢反击。
一、年少成名
谢安出身于著名的世家大族,在刘禹锡的诗里有句“旧时王谢堂前燕”,这里的“王谢”就是指晋朝的王家和谢家。这两大家族当时的地位相当高,真是可以说是世家中的翘楚。更有“王与马共天下”的说法,足以表明这些世家对王朝的深远影响。
在这样的家世中长大的谢安,他的人生轨迹自然可以猜测得出。而且谢安从小就表现出聪明和稳重。记得他四岁时,东晋的名士桓彝见了他,感叹道:“这孩子不输给王东海。”王东海可是东晋的一个大名士,还被誉为“东晋初年第一名士”,可见桓彝对谢安的赞赏之情。
生来聪明,加上家族的悉心培养,谢安在当时的上层社会中可谓颇具声望。虽然他不是王室子弟,但其名气甚至能与皇家子弟比肩。他不仅才华横溢,外貌也颇为出众,简直是个帅哥,另外他的书法技艺同样非常了得。
他年纪轻轻就得到了王导的赏识,王导就是之前提到的王家子弟,还是当时的宰相。大家都知道东晋那个时期,朝廷可是被世家大族牢牢把持的。那个年代,想要进朝为官,往往不看重你的才华,反倒看重你的家世背景。
如果你是世家大族的出身,算是没啥学问也能进朝为官。那个时代,寒门子弟几乎没啥机会能施展抱负。因此,谢安凭借自己的身份,想要进朝为官,那简直是轻而易举,甚至可以当上个不小的官儿。
士族出身的谢安可没跟大家想的一样去当官,而是更想过那种游山玩水的隐居日子。其实,这背后还是因为当时朝廷的腐败。像谢安这样的身世,加上他的学识和傲气,面对朝堂上那些复杂的关系和权力斗争,他实在是没兴趣跟他们掺和。
最开始,朝廷是想请谢安出山当官的,但他只在官场待了一段时间,就以生病为借口退了下来。之后,虽然有不少人再次邀请他入朝,他全都拒绝了。后来,谢安来到了浙江绍兴附近的会稽山,选择在一个小山头隐居,这个小山头就是东山。
在这里,谢安终于实现了自己的理想生活,天天游山玩水,还和好友们吟诗作对,过得可真惬意。其实,这在当时挺普遍的,早就有不少隐士了。不过,东晋时期隐居的人特别多,就像大家耳熟能详的陶渊明,还有那帮竹林七贤。
二、淡泊名利
谢安出身显赫,自己也有一身本事,所以想邀他出山的人可不少。不过,他都一一婉拒了。谢安不想卷入世俗的纷争,选择躲避那些琐事。他心里已经决定,要在这里安稳地过日子。
谢安跟当时的名士王羲之等人是好朋友,几个人常常聚在一起,四处游玩。王羲之他们也时常跑去东山找谢安。谢安的生活惬意,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他的弟弟已经走上了官场,谢万受到朝廷的信任,被封为西中郎将,日子过得可谓顺风顺水。
虽然谢万在朝廷上有了职位,但他的名声却比不上哥哥谢安。谢安在老百姓心中可是个能治国平天下的人物。至于谢安的妻子,她也不太明白丈夫的心思,毕竟一个大男人这一辈子追求的就是功名和升迁。
谢安这样的背景,其实很多事情也是不得不妥协。他肩负的责任可不光是个人,还有整个家族的荣辱。公元359年,谢安的弟弟谢万因为战败,遭到朝廷的惩罚,被贬为庶人。而这时,他的祖父和父亲也相继去世,整个谢家真的是无人能撑起这个家业了。
谢万的事情对谢家造成了不小的冲击,让这个家族在朝廷上的地位逐渐下滑。要是再没有出个优秀的人物,谢家恐怕真的会走向衰退。这会儿国家形势也不太好,东晋处于内忧外患的境地。
谢安为了家族的声誉和国家的利益,决定复出。这一年,他已经四十多岁,算是过了不惑之年。他游历了大半辈子,想要重返朝堂也得有个机会。刚好,这时候征西大将军桓温去找他,邀请他出山,并且还愿意给他一个大司马的职位。
桓温的确是很有诚意,这个大司马的职务在军中可是个顶尖的职位,等于说是军队的最高负责人。趁着这个机会,谢安也顺势进入了朝廷,算是搭上了桓温的这班车。
三、东山再起
谢安那会儿隐居在东山,后来一出山就一路高升,最后成了丞相,这就是“东山再起”这个成语的由来。
谢安出山后对国家的影响主要有两件大事。首先,他维护了东晋的内政稳定。之前提到,谢安曾跟随桓温,那个时候桓温急需一个得力助手,所以才爱用谢安。他能在历史上赢得这么高的声望,说明谢安的政治敏锐度可不是一般的高。
不久,谢安就找了个借口脱离了桓温。几年后,大家都明白了桓温的想法,他扶持了一个傀儡皇帝。那时的桓温权势滔天,手握皇权,东晋朝堂完全成了他的天下。
这时候,孝武帝司马曜还年纪小,谢安对此很是担心。作为个忠臣,谢安心里始终效忠东晋,他看透了桓温的野心,及时制止了桓温的权谋,辅助了小皇帝,力保东晋不至于像曹魏那样沦落到权臣手中。
桓温一死,东晋内部终于有了稳定,谢安也随之跻身成为了东晋的重要人物,开始了他官场生涯的下半场。谢安随后做的第二件大事,就是指挥了淝水之战,这场战役可谓是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经典之战。
这也是谢安人生中的一大亮点。他作为东晋的总指挥,带领八万大军迎战苻坚麾下的百万前秦军队。
这让大家看到了谢安可不是只会在政治上游刃有余,军事指挥上他同样出色,真的是个将相齐备的人物。淝水之战的胜利,对谢安来说意义非凡,帮助他登上人生巅峰,对整个国家的影响也杠杠的。要是这场战役输了,东晋说不定就要面临灭亡的危机了。
在这场战役里,谢安不仅依赖了谢玄等人的支持,还让这些将军们的名字流传千古。淝水之战后,谢安的声望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,大家都知道他,真是无人不晓。正是这份过人的才华,让晚年的谢安也难以躲避功高盖主的烦恼。
晚年的谢安因为自己的成就和声望遭到了不少猜疑,孝武帝对他颇有戒心,这让他心里也挺难过。为了躲避孝武帝的追究,他只好前往广陵避难。公元385年,谢安的生命画上了句号,享年六十六岁。尽管他晚年备受猜忌,但在百姓和后世心中,他的声望依旧高亢突兀。
谢安的存在,使得原本默默无闻的东山开始有了历史的印记。谢安隐居的这座山,后来成了游览的热门胜地,许多文人和学子都想去瞧瞧他当年的隐居之地。特别是“东山再起”这句成语流传开来,更是让这座山名声大噪。
结语
东山如今位于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上浦镇,谢安与这座山的缘分颇深。他当年正是在东山策划的淝水之战,不过这里的东山和历史上的东山是两个地方哦。
“山不在高,有仙则灵”,东山因谢安而名留青史,别名“谢安山”。
